《北纬四十度》是一本由陈福民著作,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8,页数:48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北纬四十度》读后感(一):代入感消解我的历史阴郁
有几年在大同做项目,频繁从京藏高速出京。因为历史知识贫乏,沿途所经的地方,对我仅仅是一个地名概念,居庸关、康庄、官厅、土木、怀来、鸡鸣驿、宣化……每次翻过八达岭我便觉得心胸开阔起来,一下子就有了驰骋之感。这种因地理变化产生的心理反应在当时没有和历史发生链接,但历史事件的发生往往和地理地貌的变化不可分割。
后来旅行增加,走读频繁,历史图景慢慢增补、编织成一张网,有过现场记忆的地方在相关书籍中再次遇见就会更加亲切。《北纬四十度》的开篇就是我今年自驾敦煌途经内蒙的线路,于是人一下子就坐定了,立即跟随文字去穿越历史。第一章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战国赵北长城,正我是去包头石拐区五当召路上的一段,历史便跟随我眼见过的地理地貌鲜活起来。这种体验感在读这书时不停涌现。 在教科书上学习历史的那段时间,对我是一个痛苦的回忆。初中历史老师瘦削干瘪,在我印象中就是一个吸大烟的老头,现在想来老师当时正值壮年。我学得不好,很自卑,这强化了自己对那张梦魇一般褶皱黑脸的恐惧。我是教师子女,与老师们比邻而居,想方设法在狭路上躲过迎面而来的物理老师、历史老师……各科老师的紧张心情,给我留下了心理阴影。一旦逃离了历史课,我就立马开始自我疗愈:用忘记驱除痛苦,让历史成为幻影,“古时候”便都是小人书、评书中的闲杂故事了。 长大后,张冠李戴、张口却不敢说话的事情屡有发生,“正确”还是很关乎面子的事情。而且我总认为别人都是知道这些事情的。中国的历史,对中国人不应该都是常识吗?很多年之后我才了解到历史是可以被装扮的。太多事件和人物,“有没有”的事实判断尚可推“断”,“对不对、好不好”的价值判断是不能那么决绝的“定论”的。 《北纬四十度》作者陈福民老师在书中说:“我们用了前半生的时间通过文学故事去积累历史知识,再用后半生的力量去一个个甄别推翻。”读到这里时,我突然觉得好宽慰。专家学者尚有此苦恼,我何必纠结于自己的“错误”。更何况,浅薄的历史知识反而能让自己没有“陈见”、阅读时容易兴奋、产生认同感,知识吸收提速;代入阅历积累的生活经验,让很多东西更容易“懂了”。这是多么愉快的事情。 对《北纬四十度》这本书,我还有一点想说。看陈老师年龄应该六十岁左右,但他的语言有与“青年”相通的幽默感,对当下现象有举重若轻的洞察和调侃,虽身处书斋,却四壁通透。谈霍去病人生的短暂辉煌,“相当于一个大二学生收复了台湾,拿这个做成绩毕业不知所踪。”谈王昭君的困苦处境,“男人办不好的烂尾事情,最后总要女性来接盘么?”让人乐半天。
《北纬四十度》读后感(二):北纬四十度这条地理带上演的人间千年大戏
与地理扯上关系的书我还是很喜欢读的。《北纬四十度》,一本从书名就开始吸引我的书。
北纬四十度,首都北京地理方位的纬度代号。《北纬四十度》这本书就以北纬40度地理带为纬,以历史为经,为我们展开和呈现了一幅古今串接、深度挖掘的“千古江山图”。
说它是历史地理书,又不完全是,它是围绕北纬四十度进行探究的文化大散文。作者陈福民作为一位学者、批评家,他在关注文学写作的同时,对历史有着浓厚的兴趣,他说自己在上中学时就对历史阅读有深厚的兴趣,长期的阅读积累了他的历史、地理涵养。北纬40度的地理带与万里长城生死相依,陈福民的目光停驻在这条地理带,因为它见证了中华几千年来的历史文化发展。从战国时期修建长城开始,一直写到清朝,这里关联起众多与长城相关的历史人物与事件。
一直以为最早修建长城的是秦国,但是作者特别提的不是秦始皇,而是燕国的赵武灵王,说他是“黄帝以后第一伟人”,不过,他确实办成了两件大事,一是“胡服骑射”,另一件就是修筑中国最早的北部长城。作者写这些,不像平铺直叙式的写历史那样枯燥,而是将历史故事结合到历史评说中,让人看到鲜活的历史人物,而从中也能领会到历史在北纬40度这条地理带上碰撞出的火花。
长城万里长,长城的故事也讲不完。汉族修建长城,是为了抵御北方少数民族的侵犯。在北纬四十度这条地理带上,在长城的南北上演着一幕幕历史大剧。文明的割裂与交融让我们知道这条地理上的分割线不是永恒不变的。作为一名文学批评家,作者在论述历史事件的时候,让我们觉得稍稍有些杂乱,错综复杂的人物与事件杂糅,必须得要做用一些图表工具来让这些历史理理清。所以,一边读,一边再去查阅相关的资料来看看书中所提及的人物与故事,后人对他们的功过评论众说纷纭,所以我们迷糊了,不知哪些是真哪些是假。
作者在《北纬四十度》里对有些历史人物及功过一针见血,比如说到李广,司马迁评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因为司马迁的妙笔生花,我们记住了李广的骁勇善战,智勇双全,他的一生几乎把汉匈边境的所有边郡太守都当了个遍,自从汉朝与匈奴打仗他基本没有缺席过,可是到头来朝廷对他却失去了信任与耐心,因为在无狩二年那一战,他的军队几乎全军覆没。明明对朝廷十分忠诚的老 将最终因为没有完成任务而自尽,实在是让人扼腕。
北纬四十度的故事一天两天讲不完,《北纬四十度》我也是读了许多天,如果想要了解这条地理带两千年来更多的历史,还需要再多品读、再多斟酌。
《北纬四十度》读后感(三):“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
记得央视播出过一档旅游栏目《远方的家·北纬30°中国行》,最为印象深刻的便是它以北纬30度堪称一条神秘而又独特的纬线为牵引而展开讲述。从中国北纬30度最东端的杭州湾,到风景奇绝的黄山;从气势磅礴的长江三峡,到苍苍茫茫的神农架等,这些不胜枚举自然景观让人目不暇接,流连忘返。
如果说北纬30度是观览的是中国南方的自然奇景,那么北纬40度领略的一定是北方的历史人文。著名学者、评论家陈福民《北纬四十度》就是这样的一部奇作,它是第一部围绕北纬四十度进行探究的文化大散文。作者以漫长的华夏历史为经,以北纬四十度地理带为纬,绘制了一幅雄浑的千古江山图。他的文笔立意很像中国文化散文大家余秋雨了,相较于余秋雨文笔中南方海派的那种清秀、灵动和委婉,陈福民的《北纬四十度》则尽显北方文化的粗犷、大气和悲壮,一南一北、一张一弛,各尽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