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专题教学分析
作者:金希日
来源:《历史教学·中学版》2009年第11期
[关键词]三民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09)21-0026-04
三民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是课程标准必修3专题“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规定的4个学习要点。人民版、人教版、岳麓版三种教材都只写了三课,内容略有差异。思想理论的课程内容比较枯燥,也容易教条化。怎样使学生理解一种思想的形成过程及其特点,应当是教师备课的重心。本文的分析仅就使用人教版教材,供教学参考。
三民主义的由来和发展
人教版教材设计的思考题为:孙中山为什么主张进行“民族革命”“政治革命”和“社会革命”?这三种革命和三民主义是什么关系?这些可以作为贯穿本课的核心问题。教师应从三民主义的由来和发展过程中,引导学生认识三民主义的特点。
民族主义从“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演变而来。“鞑虏”显然还带有当时的大汉族观念。自清中期白莲教起义以来,民间抗清活动接连不断。民间秘密结社的抗清组织一般都以“驱除鞑虏”为号召,太平天国是最好的证明。洪秀全借用基督教的上帝起事,但理论准备不是圣经,而是历数满族人关以后对汉族统治的种种劣迹,包括留辫易服。天地会有很多会众参加太平天国起义,就是因为在反满抗清上的一致性。孙中山推崇洪秀全,自诩“洪秀全第二”,也是表明他要继承驱除鞑虏的事业。“恢复中华”的概念原本也是与“驱除鞑虏”对应的。1906年,孙中山在《周年纪念演说词》中,纠正了单纯排满的思想。他说:“民族主义,并非是遇着不同种族的人,便要排斥他”,“我们并不是恨满洲人,是恨害汉人的满洲人。假如我们实行革命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