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生成的NaClO的物质的量; (2)该溶液中NaOH的物质的量浓度。 【答案】(1)0.26mol (2)1.3mol/L
【解析】本题需要注意的是当反应物或生成物为不纯物质时,必须首先求出其纯净物的量再进行计算。
20、A、B、C、D、E是短周期的五种元素,它们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五种元素形成的单质中A、C、D、E为常见气体。
①A与B、C、D、E均能生成化合物,其中A与B、C、D生成的三种化合物中都含有10个电子,A、E生成的化合物极易溶于水,其水溶液可与AgNO3溶液反应生成白色沉淀。 ②B单质与B、E形成的化合物中共价键的键角均为109°28′。 ③C、D两元素的单质在放电条件下化合。 请回答:
(1)写出基态E原子的电子排布式 ;
(2)已知C与E的电负性均为3.0。E单质易与其他物质反应,而C单质在通常条件下难与其他物质反应,从分子结构说明其原因 。
(3)已知B、E形成的化合物分子空间构型为正四面体,而COCl2分子空间构型为平面三角形,说明原因 。
COCl2分子中碳氧原子间的共价键的键型是 (填序号)。
A.1个?键 B.2?个键
C.2个?键 D.1个?键,1个?键
(4)CaO晶胞如右图请阅读下表中的数据:
CaO KCl 晶格能/kJ/mol 3401 699 熔点/℃ 2927 772 所示,CaO的配位数为
KBr KI 689 632 734 680 分析表中数据,得到离子晶体熔点高低的主要结论是 (写出2条)。 【答案】(1)1s22 s22p63 s23p5 (2) N2分子结构为N?N,键能大,难断裂生成氮的化合物。
Cl2分子结构为Cl—Cl,键能小,易断裂生成氯的化合物 (3) CCl4分子中的C原子采
取SP3杂化,COCl2分子中的C原子采取SP2杂化,D (4)6;①离子晶体的晶格能愈大,晶体熔点愈高 ②晶体中离子电荷数愈大,晶格能愈大,熔点愈高 ③晶体中离子间距离愈小,晶格能愈大,熔点愈高
21、A、B、C、D、E五种微粒,它们可能是原子或离子,并且所含的元素都在短周期。A显负价时,不能被任何氧化剂氧化;金属B的原子核内质子数比前一周期的同族元素多8,其单质不能从CuSO4溶液中置换出Cu;C元素有三种同位素,Cl、C2、C3,C1的质量数分别为C2、C3的1/2和1/3;D的气态氢化物溶于水后显碱性;E是由两种不同元素组成的带负电荷的微粒,它共有10个电子,E极易与C+结合成中性微粒。回答:
(1)写出五种微粒的符号:A 、B 、C 、D 、E 。
(2)C的同位素名称:C2 。
(3)C和D形成分子的电子式为 ,空间结构为 。 【答案】(1) F Na H N OH- (2) 氘 (3)三角锥形
22、已知甲、乙、丙分别代表中学化学中的常见物质,请根据题目要求完成下列问题:、(1)甲的化学式为RCl3,其溶液在加热蒸干并灼烧时可发生反应: a.甲+H2O→乙+丙 b.乙→氧化物+H2O
①若甲为某用途广泛的金属元素的氯化物,其溶液在上述变化中生成的氧化物为红棕色粉末,则该金属在周期表里的位置是:____________________。
金属甲高温水蒸汽反应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若甲为某短周期金属元素的氯化物,则甲发生
a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金属甲容于氢氧化钠溶液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将以上两种金属单质用导线连接,插入NaOH溶液构成原电池,则负极发生的电极反应
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甲、乙、丙均是短周期中同一周期元素形成的单质或化合物,常温下乙为固体单质,甲和丙均为气态化合物,乙为形成化合物种类最多的元素,且可发生反应: 甲+乙→丙。则:写出上述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①第4周期,第Ⅷ族 3Fe+4H2O=Fe3O4+4H2
②AlCl3+3H2O=Al(OH)3↓+3HCl 2Al + 2OH- + 2H2O = 2AlO2-+3H2↑ ③Al—3e-+4OH-=AlO2-+2H2O (2) CO2+C=2CO
23、某同学在研究元素性质递变规律实验时,自己设计了一套实验方案,并记录了有关实验现象(见下表,表中的“实验方案”与“实验现象”前后不一定是对应关系)。
实验步骤 ①将镁条用砂纸打磨后,放入试管中,加入少量水后,加热至水沸腾;再向溶液中滴加酚酞溶液 ②向新制的Na2S溶液中滴加新制的氯水 ③将一小块金属钠放入滴有酚酞溶液的C.剧烈反应,迅速产生大量无色气体 冷水中 ④将镁条投入稀盐酸中 ⑤将铝条投入稀盐酸中 D.反应不十分剧烈,产生无色气体 E.生成白色胶状沉淀,继而沉淀消失 实验现象 A.浮在水面上,熔成小球,四处游动,发出“嘶嘶”声,随之消失,溶液变成红色 B.有气体产生,溶液变成浅红色 ⑥向AlCl3溶液中滴加NaOH溶液至过量 F.生成淡黄色沉淀 请你帮助该同学整理并完成实验报告。
(1)实验目的:研究________元素性质递变规律。
(2)实验用品:试剂:金属钠、镁条、铝条、稀盐酸、新制氯水、新制Na2S溶液、AlCl3溶液、NaOH溶液、酚酞溶液等。
仪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试管夹、胶头滴管、镊子、小刀、玻璃片、砂纸、火柴等。
(3)实验内容:(填写与实验步骤对应的实验现象的编号和①②的化学方程式及此实验的结论)
实验内容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实验现象 (填A~F)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此实验的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用原子结构的知识简单解释上述实验结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同周期 (2)试管 酒精灯 滤纸 (3)B F A C D E
△
①Mg+2H2O=====Mg(OH)2+H2↑ ②Cl2+Na2S===S↓+2NaCl
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同周期元素从左到右金属性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增强
(4)同周期元素从左到右,随着核电荷数的逐渐增加,原子半径逐渐减小,原子核对外层电子束缚能力增强,原子得电子能力逐渐增强,失电子能力逐渐减弱
24、A、B、C、D、E、F为原子序数依次增大的六种元素,其中A、B、C、D、E为短周期主族元素。常温下A、B、C的常见单质均为无色、无味的气体,D、E的单质均为固体。C与E同主族,且E的原子序数为C的2倍,D的最外层电子数比最内层电子数多1个。请回答下列问题:
(1)D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是:第 周期、第 族。 (2)A与C形成的10电子阴离子的电子式为: 。
(3)一定条件下,0.1mol D单质与某黑色含F的磁性氧化物完全反应放出热量为a kJ,写出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 ;写出D在B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稀溶液中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
(4)D与E两元素的离子半径:D E。(填“>”、“<”或“=”)
(5)上述元素中的五种元素可形成一种常见复盐,经检测该复盐中三种离子的个数比为2:1:2。请设计实验方案探究该复盐的成分 。(写出实验操作步骤、实验现象及该复盐的化学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