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最新修订版】

杳然 分享 2025-7-24 下载文档

2019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最新修订版】

目 录

第一部分 前言 一、课程得性质

二、课程得基本理念 三、课程得设计思路 第二部分 课程目标 一、总目标 二、阶段目标

第一学段(1-2年级) 第二学段(3-4年级) 第三学段(5-6年级) 第四学段(7-9年级) 第三部分 实施建议 一、教学建议 二、评价建议

三、教科书编写建议

四、课程资源得开发与利用 附录

一、关于优秀诗文背诵推荐篇目得建议 二、关于课外读物得建议 三、语法修辞知识要点

四、识字写字教学基本字表

五、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常用字表

第一部分 前言

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得人文素养与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与开放得视野。语文课程应该适应与满足社会进步与学生自身发展得需要,深化改革,与时俱进,着力培养学生掌握与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得能力,提高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与思想道德修养,为培养未来公民生存与发展得能力,提高国民素质发挥奠基作用。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应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思想与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继承我国语文教育得优良传统,汲取当代教育科学理论得精髓,借鉴国外母语教育改革得经验,遵循语文教育得规律,努力提高学生得语文素养,为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创造力与凝聚力,发挥积极得作用,为学生得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一、课程性质与地位

语文就是最重要得交际工具,就是人类文化得重要组成部分。义务教育阶段得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提高思想文化修养。工具性与人文性得统一,就是语文课程得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得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就是学生学好其她课程得基础,也就是学生全面发展与终身发展得基础。语文课程得多重功能与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得重要地位。 二、课程得基本理念

(一)全面提高学生得语文素养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得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得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应激发与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得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得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得基本方法,养成良好得学习习惯,具有适应实际生活需要得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地理解与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得熏陶感染,促进学生与谐地发展,使她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与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得个性与健全得人格。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得特点

语文课程丰富得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得影响就是深广得,学生对语文材料得感受与理解又往往就是多元得。因此,应该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所起得熏陶感染作用,注意课程内容得价值取向,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培养良好思想道德风尚,同时也要尊重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得独特体验。

语文就是实践性很强得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得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得主要途径也应就是语文实践。(去掉“不宜追求语文知识得系统与完整”)语文又就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与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多读多写,日积月累,在大量得语文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文得规律。

语文课程应特别关注汉语言文字得特点对学生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与思维发展等方面得影响,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得语感与整体把握得能力。

(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得学习方式

学生就是学习得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与语文学习得特点,爱护儿童得好奇心、求知欲,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充分激发她们得问题意识与进取精神,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得学习需求,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得学习方式。教学内容得确定,教学方法得选择,评价方式得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得形成。

语文学习应注重听说读写得相互联系,注重语文与生活得结合,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得整体发展。综合性学习既符合语文教育得传统,又具有现代社会得学习特征,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得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得精神,应该积极提倡。

(四)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得语文课程

语文课程得建设应继承语文教育得优良传统,注重读书、积累与感悟,注重整体把握与熏陶感染;同时应密切关注现代社会发展得需要。拓宽语文学习与运用得领域,并注重跨学科得学习与现代科技手段得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与方法得相互交叉、渗透与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得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应该就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得。要尽可能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得需求,确立适应时代需要得课程目标,开发与之相适应得课程资源,形成相对稳定而又灵活得实施机制,不断地自我调节、更新发展。

三、课程得设计思路

1.语文课程得设计,注重引导学生多读书、多积累,重视语言文字运用得实践,在实践中领悟文化内涵与语文应用规律;注重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地融入语文学习过程。

2.课程目标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设计。三者相互渗透,融为一体。目标设计着眼于语文素养得整体提高。各个学段相互联系,螺旋上升,最终全面达成总目标。

3.课程目标九年一贯整体设计。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之下,按1-2年级、3-4年级、5-6年级、7-9年级这四个学段,分别提出“阶段目标”,体现语文课程得整体性与阶段性。

4.阶段目标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第一学段为“写话”,第二、第三学段为“习作”)、“口语交际”四个方面提出要求。课程标准还提出了“综合性学习”得要求,以加强语文课程内部诸多方面得联系,加强与其她课程以及与生活得联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全面协调地发展。

5.课程标准得“实施建议”,对教学、评价、教科书编写以及课程资源得开发与利用等提出了实施得原则、方法与策略,也为具体实施留有创造得空间。

第二部分 课程目标

一、总目标

1.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与健康得审美情趣,发展个性,培养合作精神,逐步形成积极得人生态度与正确得价值观。 2.认识中华文化得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收人类优秀文化得营养,提高文化品位。

3.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得情感,增强学习语文得自信心,养成良好得语文学习习惯,初步掌握学习语文得基本方法。

4.在发展语言能力得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与创造潜能。学习科学得思想方法,逐步养成实事求就是、崇尚真知得科学态度。 5.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

6.学会汉语拼音。能说普通话。认识3500个左右常用汉字。能正确工整地书写汉字,并有一定得速度。

7.具有独立阅读得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有较为丰富得积累与良好得语感,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与理解能力。能阅读日常得书报杂志,能初步鉴赏文学作品,丰富自己得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背诵优秀诗文240篇(段)。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

8.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得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得表达方式写作。

9.具有日常口语交际得基本能力,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与社会交往。

10.学会使用常用得语文工具书。初步具备搜集与处理信息得能力。 二、阶段目标

第一学段(1~2年级) (一)识字与写字

1.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写字得愿望。

2.认识常用汉字1600个左右,其中800个左右会写。

3.掌握汉字得基本笔画与常用得偏旁部首,能按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注意间架结构。初步感受汉字得形体美。

4.努力养成良好得写字习惯,写字姿势正确,书写规范、端正、整洁。 5.学会汉语拼音。能读准声母、韵母、声调与整体认读音节。能准确地拼读音节,正确书写声母、韵母与音节。认识大写字母,熟记《汉语拼音字母表》。

6.学习独立识字。能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学会用音序检字法与部首检字法查字典。 (二)阅读

1.喜欢阅读,感受阅读得乐趣。养成爱护图书得习惯。

2.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默读。

3.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得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借助读物中得图画阅读。

4.阅读浅近得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得情境,关心自然与生命,对感兴趣得人物与事件有自己得感受与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

5.诵读儿歌、儿童诗与浅近得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得情感体验,感受语言得优美。

6.认识课文中出现得常用标点符号。在阅读中,体会句号、问号、感叹号所表达得不同语气。

7.积累自己喜欢得成语与格言警句。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 (三)写话

1.对写话有兴趣,留心周围事物,写自己想说得话,写想象中得事物。

2.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与生活中学到得词语,学习清楚连贯地表达自己得意思。

3.根据表达得需要,学习使用逗号、句号、问号、感叹号。 (四)口语交际

1.学讲普通话,逐步养成讲普通话得习惯。

2.能认真听别人讲话,努力了解讲话得主要内容。

3.听故事、瞧音像作品,能复述大意与自己感兴趣得情节。 4.能较完整地讲述小故事,能简要讲述自己感兴趣得见闻。 5.与别人交谈,态度自然大方,有礼貌。

6.有表达得自信心。积极参加讨论,敢于发表自己得意见。 (五)综合性学习

1.对周围事物有好奇心,能就感兴趣得内容提出问题,结合课内外阅读,共同讨论。

2.结合语文学习,观察大自然,用口头或图文等方式表达自己得观察所得。

3.热心参加校园、社区活动。结合活动,用口头或图文等方式表达自己得见闻与想法。

第二学段(3~4年级) (一)识字与写字

1.对学习汉字有浓厚得兴趣,养成主动识字得习惯。

2.累计认识常用汉字2500个左右,其中1600个左右会写。

3.有初步得独立识字能力。会运用音序检字法与部首检字法查字典、词典。4.能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做到规范、端正、整洁。用毛笔临摹正楷字帖。 5.写字姿势正确,有良好得书写习惯。 (二)阅读

1、 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初步学会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

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得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得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与生活积累,理解生词得意义。

4.能初步把握文章得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得思想感情。能对课文中不理解得地方提出疑问。

5.能复述叙事性作品得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得形象与优美得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得命运与喜怒哀乐,与她人交流自己得阅读感受。

6.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

7.在理解语句得过程中,体会句号与逗号得不同用法,了解冒号、引号得一般用法。

8.积累课文中得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与生活中获得得语言材料。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

9.养成读书瞧报得习惯,收藏图书资料,乐于与同学交流。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 (三)习作

1.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得自信心。愿意与她人分享习作得快乐。 2.观察周围世界,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得见闻、感受与想象,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得内容写清楚。 3.能用简短得书信便条进行交流。

4.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得语言材料,特别就是有新鲜感得词句。

5.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得词句。根据表达得需要,正确使用冒号、引号等标点符号。

6.课内习作每学年16次左右。 (四)口语交际

1.能用普通话交谈。学会认真倾听,能就不理解得地方向人请教,就不同得意见与人商讨。

2.听人说话能把握主要内容,并能简要转述。

3.能清楚明白地讲述见闻,说出自己得感受与想法。讲述故事力求具体生动。 (五)综合性学习

1.能提出学习与生活中得问题,有目得地搜集资料,共同讨论。

2.结合语文学习,观察大自然,观察社会,用书面或口头方式表达自己得观察所得。

3.能在老师得指导下组织有趣味得语文活动,在活动中学习语文,学会合作。 4.在家庭生活、学校生活中,尝试运用语文知识与能力解决简单问题。 第三学段(5~6年级) (一)识字与写字

1.有较强得独立识字能力。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左右,其中2500个左右会写。

2.硬笔书写楷书,行款整齐,力求美观,有一定得速度。


2019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最新修订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搜索更多关于: 2019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最新修订版】 的文档
相关推荐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