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我们前面已学过了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请同学们想一想,怎样放大或缩小,才能使得到的图形与原图形形状相同?
生:将图形相应的边长按相同的比扩大或缩小,才能使放大或缩小后的图形与原图形形状相同。 师:前面我们学过了有关数对的知识,用数对怎样表示物体的位置呢?
生:表示数对的有两个数,数对的前面一个数表示第几列,后面一个数表示第几行。
师:那么我们能否通过数对的变化来判断物体是扩大或缩小?它们之间存在怎样的规律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1.师课件出示教材第56页第一幅情境图。
师:同学们先观察图,说一说点A(2,0)中,2和0分别表示什么? 生:2表示列,0表示行。
师:分别说说B(4,0),C(6,2),D(6,6)各数对中的数字所表示的意义。 指名学生回答,集体评价。
同学们独立完成数对的填写,同桌间互相核对填写情况,集体交流。 2.师课件出示教材第56页第二幅图。
师:上面已经画出了小猫乐乐的轮廓图,那么怎样画出天天、晶晶和欢欢三只小猫的轮廓图呢?
生:要先找出小猫轮廓点的数对。
师:可是表格中只给出了小猫部分轮廓点的数对,其余各点的数对怎么办呢?
同学们结合A,B,C,D四点数对与乐乐轮廓点A,B,C,D进行比较,寻找规律。 学生小组内讨论交流,指名学生汇报。
生1:与乐乐相比,表示天天轮廓的点的数对是第一个数乘2,第二个数不变。 生2:与乐乐相比,表示晶晶轮廓的点的数对是第一个数不变,第二个数乘2。 生3:与乐乐相比,表示欢欢轮廓的点的数对是第一个数和第二个数都乘2。 3.师课件出示教材第57页第一幅图。
师:请同学们根据表示每只小猫的轮廓点的数对用铅笔描点,并用直尺画出它们的轮廓,画好后,小组内展示自己的作品,互相评价。
师用投影仪展示画得较好的,让学生评价。
师:比较一下,看看天天、晶晶、欢欢和乐乐的轮廓有什么不同? 同学们互相说说自己的发现,教师指名学生汇报。
生1:与乐乐相比,天天的高度没有变,只是宽度变了。 生2:与乐乐相比,晶晶的宽度没有变,只是高度变了。
生3:与乐乐相比,欢欢的宽度和高度都变了,但整体形状没有变,只是图形变大了。 师生共同小结:通过同学们的观察,可以发现把某个图形的轮廓点的数对按一定规律改变后,就能使这个图形“变形”。
4.师课件出示教材第57页第二幅图。 同学们独立设计图案,教师巡视指导。
完成后和同伴说一说自己是怎样设计的,再把设计好的图案在小组里展示,并说说设计过程,指名汇报。
生1:可以先写出表示这个字母的轮廓的点的数对,再把数对的第一个数乘1.5,第二个数不变,画出“变形”后的图案。
生2:也可以先写出表示这个字母的轮廓的点的数对,再把数对的第一个数不变,把第二个数乘2.5,画出“变形”后的图案。 ……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有什么收获?
本节课通过复习图形放大和缩小及数对的有关知识引入新课,教材设计了画出小猫和它的同伴的轮廓图这样的情境。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通过小组活动交流、积累学生的活动经验,感受图形缩放的规律,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发现规律后,让学生明确根据数对的缩放可以将图形进行“变形”,鼓励学生动手设计图案,让学生进一步掌握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 整理与复习
整理与复习
教材第58~62页相关内容。
1.经历整理复习所学知识的过程,进一步理解所学知识,初步养成整理知识的习惯。
2.结合所学内容提出自己的疑问以及想进一步探索的问题,尝试结合所学内容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通过回顾整理、练习等学习活动,巩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基本活动经验,体验数学思想。
重点:通过复习,使学生熟练掌握前面所学知识,并能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引导学生整理归纳所学知识,构建知识网络。
多媒体课件。
1.圆柱和圆锥
(1)圆柱的特征:
a.圆柱有一个侧面和两个底面,侧面是一个曲面,底面是两个相同的圆,圆柱的侧面沿高展开后得到一个长(正)方形,圆柱有无数条高,没有顶点。
b.圆锥有一个顶点和一个底面,底面是一个圆,圆锥侧面是一个曲面,有一条高。
(2)圆柱的侧面积:
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 S侧=Ch=2πrh=πdh (3)圆柱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圆柱的表面积=侧面积+底面积×2 S表=Ch+2πr2 (4)圆柱的体积:
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V=Sh=πr2h=π(d÷2)2h (5)圆锥的体积:
1111
圆锥的体积=×底面积×高 V=×Sh=πr2h=π(d÷2)2h
33332.比例、正比例和反比例
(1)比例的意义
师:同学们说一说什么是比例,它和比有什么区别。 学生独立思考,指名回答。
生1: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作比例。
生2:比和比例的联系:比例是由两个比组成的。
生3:比和比例的区别:比表示两个数相除的关系,由两个数组成,分别叫作比的前项和后项;比例是一个等式,由四个数组成,其中中间的两项叫比例的内项,两端的两项叫作比例的外项。
(2)比例尺的意义 师:什么是比例尺?
生: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叫作比例尺。
图上距离
=比例尺。
实际距离
师:怎样根据比例尺的意义求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
生: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 实际距离=图上距离÷比例尺 (3)图形的放大和缩小
师:怎样把图形进行放大或缩小?
生1:图形按比例放大时,对应线段长度的比相等。 生2:图形按比例缩小时,对应线段长度的比相等。
生3:图形各边按相同的比放大或缩小后,只是大小发生变化,形状没变。 (4)正比例和反比例 a.正比例
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的比值(也就是商)一定,这两种量就叫作成正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作正比例关系。
y
用字母表示是:=k(一定)
x
b.反比例
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的积一定,这两种量就叫作成反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作反比例关系。
用字母表示是:xy=k(一定) 3.图形的运动
师:我们学习了图形的运动,同学们小组内讨论,想一想和图形的运动有关的知识,然后加以整理,指名学生汇报。
生1:旋转的三要素:旋转中心、旋转角度和旋转方向。 生2:平移的关键是对应点、平移的方向和平移的距离。
师:在旋转的过程中,基本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有没有变化? 生1:基本图形的形状、大小没有变,位置变了。 生2:旋转时,旋转中心的位置没有变。
生3:对应线段的长度没有变。
师:我们在利用图形的运动设计图案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生:确定要设计的内容,确定基本图形,确定变换方法等。
1.教材第60页“练一练”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学生展示汇报,集体订正。 2.教材第60页“练一练”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表格,指名学生汇报。 3.教材第60页“练一练”第5题。
学生独立完成,小组内讨论交流,说说解题方法,集体核对。 4.教材第61页“练一练”第7题。
引导学生看图,弄清题意,写出比例,并求出x、y的值。
小组内互相交流写出的比例,看写出的比例有什么不同。集体交流结果。
通过本节课的复习,你还有哪些知识没有掌握?请老师或同学帮助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