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不等于正确

醉歌离人 分享 2025-7-25 下载文档

科学不等于正确 薛力

这是一个崇拜科学的时代,科学代表着先进、有活力、正确,“非科学”则常常意味着落后、保守、不适当。尤其在中文语境里,说某事的做法“不科学”,几乎等于说那种处理方式是“错误”的了。

真的是如此么?绝对不是。何以见得?这正是我要尝试着回答的。

让我从人说起。有一种说法,称人类是万物的主宰,这话大值得考究。

人不是宇宙得主人。在宇宙中有无数个星系,银河系不过是其中的一个;太阳系又是银河系中的一小部分,地球则是太阳系的九个行星之一。人呢?就是这浩瀚无垠的宇宙中一个微不足道的小星球上的一种动物。这种动物智商高于别的地球生物,但携带遗传信息的DNA,人与猩猩99%是一样的。这是我们说“人与动物有本质的不同”时必须考虑的一点。所谓“本质”的内涵非常模糊,充其量只能说是人与猩猩间存在着物种的生殖区隔。

人会不会是宇宙中最智慧的动物?准确的说法是:不知道。而比较合理的推论是:不会。道理不复杂。人类以自己的智慧自豪,但对大脑的功能、大脑各部分之间的协调机理仍知之甚少。已经存在了50亿年以上的宇宙,不大可能只进化出这样水准的高等动物。这不合“演进理性”原则与“宇宙秩序”原则。从最简单的单细胞生物草履虫演化到当今人类(智人),所用的时间才几亿年。从类人猿到智人种的演进,不过几百万年,与50亿年相比,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人类可以主宰地球么?不能。即使把现在人类所拥有的全部核弹集中在一处加以引爆,也没法给小小的地球换个运行轨道;碰到稍稍大一点的自然灾害,人类所能做的唯有躲避;人类甚至无法预测一个地区一个月后的天气情况。这说明人类引以为自傲的科学还太稚嫩。那么,科学又是什么东西呢?

在17世纪之前,人们通过哲学与宗教来认识世界。如此过了至少几千年。17世纪开始,人类重新捡回了一样东西:理性。通过对理性的开掘与张扬,人类对周围世界的认识变得清楚多了,而且它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便利,让人类的许多愿望得到了或多或少的满足――表现为:人们过上了更好(?)的生活。

科学是理性的产物――准确地说,是集体理性的产物。它是人类给自己创造的一个工具,让自己能更好地认识未知世界,并给自己带来种种便利,如生活质量的提高、寿命的延长、健康的改善,等等。

科学的威力如此巨大,效果如此明显,连马克思这样的人间智者都被其震慑,承认科学使得“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是否真的如此没法计算,但这种说法反映了人类对科学威力的

感受。于是,人们对科学依赖越来越深,越来越相信科学,渐渐形成了一种信仰,以为科学的都是好的。科学,从研究手段往外扩展,潜入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连处理日常问题所用的方法,都以“是否科学”来评判。至此,科学已经异化成一种宗教,一种“科学拜物教”。它比金钱拜物教还可怕,因为人人都知道钱有好处也有坏处,却未必知道科学有巨大的局限性和坏处。

“科学的局限”,一般人都会理解为“科学不够发达”,因为科学一直在发展。突破科学上的局限意味着对人类的明显好处,如从X光机到CT机再到核磁共振仪的更替、人均寿命的延长。其实,这是指科学本身的发展。科学在发展,就意味着依其得出的结论是阶段性的,现在认为是“科学的”事情,很可能变为“不科学的”。科学体现一种概率,它是可错的,这正是波普尔给我们的启迪。但是,这还不是科学的主要局限。

我们知道,科学乃人类手中的一件工具,它是为人类服务的。既然是一种工具,就有它的适用范围,对其范围以外的事,它束手无策――维特根斯坦从语言哲学的角度告诫我们,那是“不可言说之事”,哲学家对此必须“保持沉默”。现实正是,有太多的事情科学永远无能为力。比如,人为什么要活着、生命的价值安在?我该如何生活才是幸福的?医学的发展,把我的寿命从50岁延长到80岁,这是好的,那延长到200岁呢?器官移植体现了科学的昌明,可如果我全身的器官都换了,那还是我么?那样活着的意义是什么呢?我可以自我克隆100万个么?为了全人类的利益,是否可以把人群中的优良品种留下,把有缺陷者去掉?这是生物普遍遵循的进化规则,人类可以罔顾?难道把有缺陷者留下是合理的吗?倘不合理,如何定义“有缺陷者”?定义制订者的合法性问题如何解决?如果地球上出现了比人类智慧得多的生物,并把人类归类于猩猩、恒河猴一样的哺乳动物和试验对象,人类是否该接受这种安排?......这些问题只能诉诸非科学、甚至不科学的道德、宗教等“东西”来加以处理。对于人类来说,这些“东西”比科学要重要的多、根本得多,所以爱因斯坦说:“我们切莫忘记,仅凭知识和技巧并不能给人类的生活带来幸福和尊严。人类完全有理由把高尚的道德标准和价值观的宣道士置于客观真理的发现者之上。在我看来,释迦牟尼、摩西和耶稣对人类所作的贡献远远超过那些聪明之士所取得的一切成就”。

科学只能解决这个世界中的一小部分问题,故断不可用“科学与否”的标准来判断一切。得用别的判断标准。没有一个工具可以用于判断一切,人类得用不同的工具处理不同的问题。

“科学有巨大的坏处?愈加之罪何患无辞呀?”――不,我只是在说一个道理,接受与否取决于你。这个道理说破了其实非常简单:世界上有哪样东西只有好处没有坏处?显然没有。或许有人还会说:“事情本身无所谓好坏,关键看人类怎么对待它。”――对极了,这正是我想说的。既然人类要利用事物,又焉能只利用它的好处,不受它的坏处的影响?趋利弊害只是相对的。核辐射、酸雨、水域污染......都是科学进步的副产品。

我还想说的是:全球化是科学发展导致的历史趋势。这种趋势建构起来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形成了葛兰西所说的现代性框架内的文化霸权。整个社会高速运转。工厂想方设法制造更多的产品,直至产大于销;广告激发出人的种种潜在愿望,一个个前所未有的“产品市场”被人为制造出来,然后加以“侍服”;从蓝领到白领再到金领构成了职业提升的梯级,有能力的人莫不循此道,落伍成为不可容忍之事;人应该赚更多的钱,然后住大屋、开好车、吃美食,因为这是“公认的更好的”生活。结果呢?对于大部分被卷入全球化大潮的人来说,感受到了压力、烦恼与失落,失去了此前的安宁、闲适与自足。两相比较,能得出结论:人

类变得更幸福了?

话说回来,笔者无意否定科学与全球化。恰恰相反,对它们持总体肯定的态度。即使在学术研究中,也倾向于采取科学的研究方法,但把它放在人文视野的基座上来使用。这样可以尽量避免科学方法的局限性。1959年5月,斯诺(C.P.Snow)在剑桥大学年度里德讲座上发表了《两种文化》的演讲,从那以来,科学与人文的结合始终是知识界关注的核心问题之一。

本文是书评,不是对科学的批判。笔者注意到,比“科学不等于正确”更好的表达是“科学不等于准确”。科学追求与客观事实真正符合,但只能做到与表象相符,表象之后的事实,是人类无法认识的,所以,科学只能做到近似。但科学又是人类用理性探究未知世界时最有效的求知工具。古希腊的理性由于没有科学的匹配,以致后来长期遁形于中世纪的宗教世界。

我们应当区别日常用语意义上的科学与科哲意义上的科学。最好让科学归科学,生活归生活。科学不试图回答一切,我们更没必要让科学来统御生活。

既是书评,不能不提所要评价的对象。惭愧的是,说了半天,只是展开论述了《科学哲学问题研究》中所列的8个问题之一:科学与价值问题。而且,它还“不是科学哲学最中心的问题”!好在科学实际上也离不开价值,休谟就认为他的《道德原理研究》最有价值。但为了避免误导读者,我必须扼要介绍一下科学哲学。

根据克莱姆克(E.D.Klemke)的定义,“科学哲学是通过对科学的目标、方法、标准、概念、定律和理论进行逻辑的、方法论的分析,从而试图理解科学的意义、方法和逻辑结构”。科学研究的对象是实在世界,科学哲学的研究对象是科学,它“是对科学知识的考察和反省”(江天骥语),――可以用用更直白的话表达为:科学哲学是科学的指导思想,它研究这样一些问题:科学与非科学的边界在哪里?科学能作什么?科学研究有哪些方法?它们的局限与长处何在?这些方法经历了哪些演变?等等。

由上可知科学哲学德重要性。这就不难理解,为何成就突出的科学哲学家倍受尊敬,卡尔·波普尔还荣膺爵士称号。一般人都听说过库恩(Thomas Kuhn)的代表作《科学革命的结构》和他提出的一些概念如范式、不可通约。实际上,他的研究成果是科学哲学史上承前启后的重要一环,并导致了相对主义的兴起。

中国的科学哲学研究起步不晚。 洪谦先生20世纪30年代在维也纳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时,即以科学哲学为主攻方向,是科学哲学最早流派逻辑实证主义的早期成员之一。回国后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研究中断了一个时期,但改革开放后他又引领了国内这一领域的研究。随着这一领域研究者的增多,相应的出版物也越来越多,这些著作的共性是:以人物为中心进行评价。王巍博士的书则打破这一惯例,抽出科学哲学研究中的8个主要问题进行系统介绍,这8个问题是:认知意义的判断标准、归纳与验证、科学说明模型、科学的发展模式、科学划界、科学实在论、科学与价值、科学社会哲学。行文深入浅出、内容通俗易懂,薄薄一册读完,整个学科的轮廓已在脑中。这对于进一步研究极有助益,该书因而特别适合于初学者。作者是个“温和、开放的科学主义者”,他对科学的介绍应该说相当公允,既展示科学研究的魅力与进步,也分析了科学研究的不足,还介绍了学者间的争论。

走笔至此,心中一闪:这本书如此通俗,很可能也与一个特殊的原因有关:作者将这本书“献给一位美丽善良的姑娘”。她不是从事这一行的。于是,带着特殊的温情,作者笔走龙蛇,下意识中,相对抽象、枯燥的内容化作了明白晓畅的文字!我突然理解了许多经典被著者献给某位女性的原因。优秀的女性以无形的方式催生了许多作品。

不过,我更喜欢《相对主义:从典范、语言和理性的观点看》,该书结构清楚、论证严谨、条理清晰、逻辑严密。书的基础是作者在香港中文大学的博士学位论文。相对主义是当代科学哲学的中心问题之一,作者穷四年之功,从典范、语言和理性三个方面深入分析这一重大哲学问题,其探针直抵学科的国际前沿。不足之处则是,对现有理论观点进行“破”的部分比较有力,“建”自己arguments方面则比较弱。很明显,相对主义远不是典范、语言和理性三个视野可以概括,作者取这三个方面进行分析,更多的当是出于研究便利的考虑。另外,笔者认为,相对主义的命题虽然不让人喜欢,却难以反驳,毕竟,我们的理性更容易倾向于这么一种说法:“只有相对是绝对的,别的都是相对的”。


科学不等于正确.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搜索更多关于: 科学不等于正确 的文档
相关推荐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