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一位四年级学生,学习基础差,考分低,几次考试成绩均未超过60分。任课教师大多认为他是低能儿。
数学期中考试,面对一个个试题,他无从下手,却在卷面上写下了这样几句话:“0分,我的好朋友你在慢慢向我靠近,0分,你如此多情难道你也把我当作一个无用的人,我是人我也有一颗自真心再见了0。”
监考老师见到这张试卷,便对他讽刺挖苦。他一恼之下,竟把试卷揉成一团扔在地上,监考老师为此把他揪到办公室,一路上他还与监考老师扭打起来。 然而,班主任在处理此事时却与监考老师不同。他仔细看过这张试卷后,就请这个学生朗读这段话,又帮助他改正错别字,标上标点符号,整理成下面这段话:“零分,我的好朋友,你在慢慢向我靠近;零分,你如此多情。难道你也把我当做一个无用的人?不,我也是一个有用的人,我也有一颗自尊心。再见了,零分。”读完这段话,班主任对这位学生说:“你写了一首诗,一首很好的诗。这首诗写得很形象,还用了拟人的手法。”
孩子听了,露出了会意的微笑。接着班主任又说:“从这首诗里可以看出你不甘心落后,要与零分再见。你要鼓起勇气和信心,把学习搞上去。在学习上有什么困难,可以跟老师谈,老师们都乐意帮助你。”
班主任的一番话,温暖了这位学生的心,他既激动又感动,从此发奋向上。 请从学生观的角度,评析班主任老师的教育行为。(14分)
答案解析:
这位班主任老师的做法完全符合以人为本的学生观,是值得肯定的。
首先,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强调教育公正,教师应该对每一位学生一视同仁,不放弃每一位学生,尤其是后进生。材料中,班主任老师面对学生的问题,以及日常表现,并没有像其他老师那样,认为他是“低能儿”放弃他,而是给予他爱和帮助,给予他足够的信任和帮助,最终使学生奋发向上。
其次,以人为本的学生观要求教师把学生看做是发展的人,有巨大的发展潜能,学生在发展阶段犯错误实属正常,要宽容和理解学生,相信他们可以更改正错误。材料中,班主任老师没有像监考老师一样,一味的惩罚批评,而是从学生的涂鸦中看到了学生不甘于落后的精神,并且相信学生一定能够进步,感动和激励了学生。
因此,教师要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自觉践行以人为本的学生观,正视学生现有的问题,看到学生身上的潜力,帮助学生更好的发展。
涉及考点:学生观概述 中小学“以人为本”学生观的内涵 中小学全面发展教育的实施 中小学的全面发展教育
31、小王去年从师范大学毕业,一直在家待业,没有找到满意的工作,后来经过家人帮助,到一所幼儿园担任幼儿教师。对此他很不服气,就把自己的失意发泄在孩子身上。他经常采取不许进教室,甚至罚站、不让吃饭变相体罚的方式来惩罚犯错误的幼儿,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由于小王来自省会城市,对于家庭出身农村的孩子,小王觉得他们智力和行为都不及城市的小朋友,于是更加偏爱城市的幼儿。学生和家长对他的做法意见很大。据此,学校领导也善意地提醒过他,但是小王却不以为然。
请从教师职业道德行为角度,评析老师的教育行为。(14分)
答案解析:
王老师的行为是错误的,违背了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相关要求。
首先,王老师的行为违背了爱国守法这一教师职业的基本道德规范。爱国守法,教师就要模范遵守《教师法》、《教育法》以及有关教育的法律、法规,依法开展教育教学活动,要尊重学生的人格,不能体罚甚至侮辱学生。材料中,教师罚站,不让吃饭等恶劣行为,严重侵犯了学生的人格尊严权和生命健康权,对幼儿的身心发展造成了非常负面的影响。 其次,王老师的行为违背了关爱学生这一教师职业的基本道德规范。关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在教育过程中,教师要公正、公平、不偏不倚、一视同仁的对待学生,不能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材料中,教师对待城市的幼儿更加偏爱,而忽视了农村孩子的感受,没有做到教育公正;不断体罚和变相体罚幼儿也严重侵害了学生的身心健康。
因此,作为教师,要引以为戒,要遵守教师职业道德,用心呵护每一位幼儿,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促进幼儿不断发展。
涉及考点:《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2008年修订) 教师教学行为规范
32、读王维的《山居秋暝》时年龄还小,想象不来“松间明月”的高洁,也不懂得“泉流石上”是什么样。母亲说这是一幅很美很美的风景画,要我好好背,说背熟了就知道意思了。可我虽将诗句背得滚瓜烂熟,其意义依然不懂。什么空山、清泉、渔舟这些田园风物也只是朦胧,而乡野情致则更模糊了。
真正对王维和他的诗的理解,是在经历了无数生命的体验和阅历的堆积之后。人之一生,苦也罢,乐也罢;得也罢,失也罢——要紧的是心间的一泓清潭里不能没有月辉。哲学家培根说过:“历史使人明智,诗歌使人灵秀。”顶上的松月,足下的流泉以及座下的磐石,何曾因宠辱得失而抛却自在?又何曾因风霜雨雪而易移萎缩?它们自我踏实,不变心性,才有了千年的阅历,万年的长久,也才有了诗人的神韵和学者的品性。我不止一次地造访过终南山翠华池边那棵苍松,还常常携着孩子在碑林前的唐槐边盘桓……这些木中的祖宗,旱天雷摧折过它们的骨干,三九冰冻裂过它们的树皮,甚至它们还挨过野樵顽童的斧斫和毛虫鸟雀的齿啄,然而它们全都无言地忍受了,它们默默地自我修复、自我完善。这是何等的气度和胸襟?相形之下,那些不惜以自己的尊严和人格与金钱地位、功名利禄作交换,最终腰缠万贯、飞黄腾达的小人的蝇营狗苟算得了什么?且让他暂时得逞又能怎样?
王维实在是唐朝的爱因斯坦,他把山水景物参悟得那么透彻,所谓穷极物理形而上学于他实在是储之心灵,口吐莲花!坦诚、执著、自识,使王维远离了贪婪、附庸、嫉妒的装饰,从而永葆自身人品、诗品顽强的生命力。谁又能说不呢?的确,“空山”是一种胸襟,“新雨”是一种态度;“天气”是一种环境,“晚来”是瞬时的境遇。“竹喧”也罢,“莲动”也罢,“春芳”也罢,“王孙”也罢,生活中的诱惑实在太多太多,而物质的欲望则永无止境,什么都要的结果最终只能是什么都没有得到。唯有甘于清贫、甘于寂寞,自始至终保持独立的人格,这才是人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王维的人生态度正是因为有了太
多的放弃,也便才有了他“息阴无恶木,饮水必清源”的高洁情怀,也便才有了他哲悟金铂般的千古名篇! 选自贾平凹的《明月清泉自在怀》
“要紧的是心间的一泓清潭里不能没有月辉”和“王维实在是唐朝的爱因斯坦”两句中的“月辉”和“爱因斯坦”的含义分别是什么?(4分)
答案解析:
“月辉”是指不为功名利禄所诱惑的高洁情怀。“爱因斯坦”指王维是第一个对山水景物参悟得很透彻的人。
涉及考点:理解阅读材料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33、读王维的《山居秋暝》时年龄还小,想象不来“松间明月”的高洁,也不懂得“泉流石上”是什么样。母亲说这是一幅很美很美的风景画,要我好好背,说背熟了就知道意思了。可我虽将诗句背得滚瓜烂熟,其意义依然不懂。什么空山、清泉、渔舟这些田园风物也只是朦胧,而乡野情致则更模糊了。
真正对王维和他的诗的理解,是在经历了无数生命的体验和阅历的堆积之后。人之一生,苦也罢,乐也罢;得也罢,失也罢——要紧的是心间的一泓清潭里不能没有月辉。哲学家培根说过:“历史使人明智,诗歌使人灵秀。”顶上的松月,足下的流泉以及座下的磐石,何曾因宠辱得失而抛却自在?又何曾因风霜雨雪而易移萎缩?它们自我踏实,不变心性,才有了千年的阅历,万年的长久,也才有了诗人的神韵和学者的品性。我不止一次地造访过终南山翠华池边那棵苍松,还常常携着孩子在碑林前的唐槐边盘桓……这些木中的祖宗,旱天雷摧折过它们的骨干,三九冰冻裂过它们的树皮,甚至它们还挨过野樵顽童的斧斫和毛虫鸟雀的齿啄,然而它们全都无言地忍受了,它们默默地自我修复、自我完善。这是何等的气度和胸襟?相形之下,那些不惜以自己的尊严和人格与金钱地位、功名利禄作交换,最终腰缠万贯、飞黄腾达的小人的蝇营狗苟算得了什么?且让他暂时得逞又能怎样?
王维实在是唐朝的爱因斯坦,他把山水景物参悟得那么透彻,所谓穷极物理形而上学于他实在是储之心灵,口吐莲花!坦诚、执著、自识,使王维远离了贪婪、附庸、嫉妒的装饰,从而永葆自身人品、诗品顽强的生命力。谁又能说不呢?的确,“空山”是一种胸襟,“新雨”是一种态度;“天气”是一种环境,“晚来”是瞬时的境遇。“竹喧”也罢,“莲动”也罢,“春芳”也罢,“王孙”也罢,生活中的诱惑实在太多太多,而物质的欲望则永无止境,什么都要的结果最终只能是什么都没有得到。唯有甘于清贫、甘于寂寞,自始至终保持独立的人格,这才是人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王维的人生态度正是因为有了太多的放弃,也便才有了他“息阴无恶木,饮水必清源”的高洁情怀,也便才有了他哲悟金铂般的千古名篇! 选自贾平凹的《明月清泉自在怀》
作者说:“真正对王维和他的诗的理解,是在经历了无数生命的体验和阅历的堆积之后。”那么,作者是怎样理解王维和他的诗的?(10分)
答案解析:
作者认为王维是一个默默地自我修复、自我完善的人,他坦诚、执著、自识,远离了贪婪、附庸、嫉妒的装饰,甘于清贫,甘于寂寞,是自始至终保持独立人格的人;王维的诗有着顽强的生命力,是哲悟金铂般的千古名篇!
涉及考点:理解阅读材料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筛选并整合阅读材料的主要信息及重要细节 根据上下文推断阅读材料中的隐含信息 javascript:;
三、写作题
34、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论说文。
生活如海,宽容作舟,泛舟于海,方知海之宽阔;生活如山,宽容为径,循径登山,方知山之高大;生活如歌,宽容是曲,和曲而歌,方知歌之动听。宽容是宽广和宽厚的叠加、延续和升华。宽容有度,宽容无价。
要求:请用规范现代汉语写作,自定立意,自拟题目,自选文体。不少于800字。
答案解析:
宽以待生 奏响和谐的乐曲
俗话说:“爱之深,责之切”,对于这句话我深表怀疑。所谓人无完人,金无足赤,成人都经常犯错,更何况是身心俱不成熟的孩子?面对孩子所犯的错误,我们是应该声嘶力竭的责骂,还是喋喋不休的数落?我认为是宽容,教育需要温度,宽容赋予了教育所需的温度,也带给孩子心底的温暖。
宽容是一种教育的智慧。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四块糖的故事正体现了宽容的智慧。面对与别人打架的学生,陶行知先生并未出言责备,而是始终怀抱一颗宽容之心,用一块块甘甜的糖果赞赏学生每一个小小的闪光点,在褒奖与赞扬中凸显出宽容的力量和教育的智慧。孩子是发展中的人,因此,在处理学生问题时,应摒弃“恨铁不成钢”的心理,避免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转而采取机智的教育手段,将宽容作为师生之间的润滑剂。只有这样,才能感化学生,取得事半功倍的教育成效。
宽容是化解矛盾的钥匙。对于任何人来讲,做人应该宽容、大度、礼让,大事不糊涂,小事不计较,这是做人做事的美德。同样,作为人民教师,更应该对学生的缺点错误多份理解、多份包容。尤其是近年来师生经常会产生一些大大小小的矛盾,甚至有过激的伤害教师的行为,酿成惨剧。其实,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他们有自己的见解和主张,更有自己的自尊,所以教师不能把自己的观点强加在学生头上,更不能对他们加以呵斥和责骂,而是尝试站在学生的角度,宽以待生,在沟通和鼓励中以宽容的态度化解矛盾,构造和谐的师生关系。 宽容也要把握一个度。宽容是一种境界,一种美德,但更要讲求原则,把握一个度。教师应善于宽容学生的过错,用宽容之心感化学生,使其改过。古人云: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教师应该有大海一样博大的胸怀。但是,过度的宽容是一种纵容,甚至有可能为孩子埋下了定时炸弹。比如说:失足少年李天一,出身于“红色家庭”,集所有优
秀资源与一身,但家庭教育的溺爱,家长、教师的过度宽容使他无法无天,最终诱使他触犯法律,遭到法律的制裁,人生最美好的阶段都埋葬牢笼里。
教师的胸怀应是最博大的,因为心中承载着满满的爱。因为爱,所以宽容;因为宽容,所以博爱。宽容是一种教育的智慧,是化解矛盾的钥匙,但宽容也要讲原则。让我们少一分责备,多一分宽容,用宽容的魅力照亮孩子幼小的心灵,成就他非凡的人生! 涉及考点:
命题形式 写作方法
赠送—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 声现象知识归纳 1,声音的发生: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音的传播:声音靠介质传播。真空不能传声。通常我们听到的声音是靠空气传来的。 3.声速: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是:340米/秒。声音在固体传播比液体快,而在液体传播又比空气体快。 4.利用回声可测距离:S=1/2vt 5.乐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1)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它与发声体的频率有关系。(2)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跟发声体的振幅、声源与听者的距离有关系。 6.减弱噪声的途径:(1)在声源处减弱;(2)在传播过程中减弱;(3)在人耳处减弱。 7.可听声:频率在20Hz~20000Hz之间的声波:超声波: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波;次声波:频率低于20Hz的声波。 8.超声波特点: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强、声能较集中。具体应用有:声呐、B超、超声波速度测定器、超声波清洗器、超声波焊接器等。 9.次声波的特点:可以传播很远,很容易绕过障碍物,而且无孔不入。一定强度的次声波对人体会造成危害,甚至毁坏机械建筑等。它主要产生于自然界中的火山爆发、海啸地震等,另外人类制造的火箭发射、飞机飞行、火车汽车的奔驰、核爆炸等也能产生次声波。 第二章 光现象知识归纳 1. 光源:自身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2. 太阳光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组成的。 3.光的三原色是:红、绿、蓝;颜料的三原色是:红、黄、蓝。 4.不可见光包括有:红外线和紫外线。特点:红外线能使被照射的物体发热,具有热效应(如太阳的热就是以红外线传送到地球上的);紫外线最显著的性质是能使荧光物质发光,另外还可以灭菌 。 1. 光的直线传播:光在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 882.光在真空中传播速度最大,是3×10米/秒,而在空气中传播速度也认为是3×10米/秒。 3.我们能看到不发光的物体是因为这些物体反射的光射入了我们的眼睛。 4.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注:光路是可逆的) 5.漫反射和镜面反射一样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6.平面镜成像特点:(1) 平面镜成的是虚像;(2) 像与物体大小相等;(3)像与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4)像与物体的连线与镜面垂直。另外,平面镜里成的像与物体左右倒置。 7.平面镜应用:(1)成像;(2)改变光路。 8.平面镜在生活中使用不当会造成光污染。 9.球面镜包括凸面镜(凸镜)和凹面镜(凹镜),它们都能成像。具体应用有:车辆的后视镜、商场中的反光镜是凸面镜;手电筒的反光罩、太阳灶、医术戴在眼睛上的反光镜是凹面镜。 第三章 光的折射知识归纳 1.光的折射: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一般发生变化的现象。 2.光的折射规律: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介质,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入射角增大时,折射角也随着增大;当光线垂直射向介质表面时,传播方向不改变。(折射光路也是可逆的) 3.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它对光线有会聚作用,所以也叫会聚透镜。 4.凸透镜成像: (1)物体在二倍焦距以外(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像距: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