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陶瓷艺术赏析
摘要:中国地大物博,拥有华夏五千年的文明历史和文化,其中古代文化工艺的全
盛时期就是隋唐朝代,而举世瞩目的工艺美术隋唐五代的工艺美术蓬勃发展,使之成为历史上一个成熟的创新时代。
关键词:隋唐 唐三彩 特点 造型 工艺 烧制 种类 地位
杨坚先后兼并了北周和南陈,统一中原,方国号隋,至炀帝而亡。时间不长,但这一时期的陶瓷业却比较发达。这是一个承上(南北朝)启下(唐代)的过渡时期,它预示着一个新的时代风格的开始。陶瓷器造型基本上继承了南北朝的风格,又有所变化,更加饱满。从已经发掘出的隋墓里,我们可看到大量质量较高的白瓷。
唐代是被公认的封建社会的鼎盛时代,定都长安,洛阳为陪都。在这两个地方都出土了大量唐三彩,艺术和技术上都非常高超,引起了世界注目。据史料记载,唐代的河南府是贡白瓷的重要产区,巩县窑、鹤壁集窑、陕县西关窑等窑址都出产白瓷,同时烧造三彩器和彩釉器。发达的手工业是封建社会商品来源的保障,而兴盛的商业又刺激着手工业的发展,陶瓷业在这一时期得到空前发展。
唐代,在釉陶的生产中出现了一朵奇葩——唐三彩。
唐三彩是唐代三彩陶器的简称,属于一种低温铅釉的彩釉陶器。所谓三彩,实际上并不限于三种色釉,釉色常有黄、绿、褐、蓝、黑、白等多种,因为在釉色装饰上多以黄、绿、褐三种色釉为主,所以称之为三彩陶器。此外,还有以蓝色釉为主的,称之为蓝三彩,这类陶器较少见,更为珍贵。
唐三彩器大多出自墓葬。唐王朝在西安、洛阳一带设有庞大的政治统治机构,大批贵族、官僚聚集于此,生前穷奢极侈,死后厚葬成风。王公百官,竞为厚葬,偶人像马,雕饰如生,风俗影响至普通百姓。
唐三彩的出现是我国陶瓷工艺发展的必然产物,它表明古代陶瓷工匠对各种呈色金属原料特性的认识、化学技术的掌握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带色釉的发现和运用在汉代就已出现,如翠绿、栗黄、茶黄等色釉被广泛使用。到北朝时期,也就是公元世纪初,我国北方就开始有黄釉、褐釉色瓷器的烧造。至晚到北齐,出现了白瓷和彩瓷。
唐三彩 是唐代陶瓷美术的首创。在同一陶器上,交错使用黄绿白或黄绿蓝赭等釉色,烧成之后,色泽斑驳淋漓、浓艳明丽,这就是三彩陶瓷。
唐三彩 取材广泛、富有特色,成为驰名中外的艺术精品。传到朝鲜后,被称为 新罗三彩 ,日本仿制成功,称为 奈良三彩.隋唐时期,染织刺绣工艺特别发达。尤其是丝织品中的纬锦,用多重多色纬线织出复杂的图案,是工艺美术家的首创。由于佛像、经卷等佛事的需要,唐代的刺绣有了飞跃发展。当时的丝织品,非常重视图案装饰。特别是织锦,更加突出精细华美的图案。唐代丝织品种类繁多,装饰风格在继承六朝以来传统、吸收外来营养的基础上又有突破,富有独创性,给人以壮丽秀美的印象。唐代涌现出不少丝织艺匠,著名的窦师纶便是其中之一。
远在若干万年前的原始社会,我们的祖先便开始了石、玉、骨、角等工艺品的制作,经历了商周奴隶社会第一次发展高潮和封建社会初期秦汉时代的空前大发展,至唐代工艺美术品的生产达到了全面的繁荣。唐王朝出现前夕,隋文帝杨坚于公元581年建立了隋朝,完成了南北统一大业。由于社会环境较为安定,隋代在经济有较大发展的同时,工艺美术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隋唐的陶器工艺和 唐三彩 我国的制陶工艺在长朗发展过程中,创造出了许多陶器的品种。汉代在以灰陶为主,兼有红陶、黑陶、白陶的同时,将铅作为助熔剂加入釉料,又发明了釉陶。釉陶有绿、黄、黑、褐等颜色。汉代以后,釉陶的生产陷入衰落时期,直到北朝和隋代,才开始由衰转盛,并有所改进和发展。从河南濮阳出土的北齐时代的陶器看,彩釉已从原来的单色发展到双色和三色。①隋朝虽历史短暂,但由于结束了长期的混乱,完成了统一大业,为社会生产的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隋朝的陶器,在安阳的隋张盛墓、卜仁墓,西安的李静训墓,武汉周家大湾隋墓,长沙江西靖江等地的隋墓穴中都有很多发现,品种有釉陶、灰陶、彩绘陶等。其中釉陶除一部分日用品外,大多为殉葬明器。如张盛墓,李静训墓中都出土有釉陶罐、博山炉、陶鼎等器物。
唐三彩大体上始创于初唐,那时作品较为简单,品种也较少。自高宗至玄宗开元天宝年间(公元650- 755年),进入了极盛时期,这时的唐三彩制作精美,品种丰富,产量也很大。安史之乱以后,唐三彩的制作逐渐衰落。
宋、元时代的三彩陶器,从整体上说已大大逊色于唐三彩。
唐三彩制品主要是为殉葬而做的明器。唐代盛行厚葬之风,所以生产形成规模。据史书记载,当时王公百官,不惜破产倾资,竞为厚葬,偶人象马,雕饰如生,风俗流成,下兼士庶。厚葬需要大量明器,从唐墓的发掘来看,当时的殉葬明器除金玉类之外,三彩陶器占了相当的数量。这即是唐三彩在唐代盛行的原因之一。在唐朝墓葬集中的长安和洛阳,都出土了大量的三彩陶明器,如男女俑、陶马、陶驴、狮子、镇基兽,着甲武士、载人骆驼、十二生肖等。此外在唐代墓葬和遗址中还发现了很多唐三彩的日用器皿。如在西安十里铺337号唐墓、西安东郊王家墓唐墓、韩森寨唐墓,以及河南偃师崔沈墓中,均发现了许多诸如罐、碟、碗、瓶、盒等类形的三彩日用陶器。
唐三彩的产地主要分布在陕西河南两地,如长安的西窑、洛阳的东窑,都是制作唐三彩的主要窑场,近年来在河南巩县也发现了唐代专门制作三彩陶器的窑址。
唐三彩的制作工序基本分两步。第一步是烧胎涂釉,首先是用经过精炼的白粘土制成胎型,再经近千度左右的高温烧成陶胎,然后进行涂釉。唐三彩的釉料中加入了一定量的助熔剂铅,因而可使釉的熔点降低。第二步是烧釉,将挂好彩釉的陶胎,再一次放入900度左右的窑中焙烧,胎体表面的釉料在受热熔化过程中向四外扩散流动,各种颜色相互浸润交融,便形成一种自然而又斑斓绚丽的彩色釉,由于铅的作用,釉面显出格外明亮夺目的光泽。 唐三彩由于用料精细,制作规整,工艺独特,所以具有不变形、不裂缝、不脱釉的特点和斑驳华丽的艺术风格,倍受人们喜爱。
唐三彩的器型种类非常丰富,大体可分为器皿、人物、动物、建筑模型四类,其中尤以人物俑、马俑、骆驼俑最多最出色。器皿有瓶、壶、杯、盘、碗、盒、盂、砚、枕、炉、柜等,它们样式新颖、釉色绚丽。如,故宫博物院收藏的三彩盘、三彩粉盒,三彩坛、三彩绞釉小盂等,都是实用性、艺术性很高的佳品。人物俑有男俑、女俑、文官俑、武士俑、乐舞俑、牵马俑、骑马俑、骆驼俑、天王俑等。唐代工匠们运用生动写实的手法,对各类人物的社会地位、形态动作、性格特征等各方面的细节均做了认真细致的刻画,再加上巧妙的釉色点染,致使塑造出来的人物姿态优美,表情逼真。如西安鲜于庭诲墓出土的女俑,身披蓝色大衣,内着袒胸绿色襦衣,下穿黄色曳地长裙,面部丰腴,五官纤巧,体态端庄,风姿娴雅,性格温柔敦厚,典型地再现了教养有素的盛唐妇女的优美形象。同墓出土的骆驼载乐俑更为壮观,一匹强健高大的骆驼,昂首挺立,驼背上有一平台,平台之上五位胡、汉两族的乐舞伎正在欢歌起舞,一派盛唐时期经济蒸蒸日上的民族融合团结的景象。动物俑有马、驼、牛、羊、猪、狗、鸡、鸭、鸟等。动物俑中最为出色的是马俑和驼俑。它们不仅造型各异,比例恰当,而且肌肉的走向,完全符合解剖规律。骆驼昂首前行,步态稳健,身负重物,跋涉在丝绸之路上。马俑千姿百态,有的扬蹄飞奔,有的伫立徘徊,有的引颈长嘶,有的俯首寻觅。
洛阳出土的珍品三彩黑马,体型矫健肥壮,头微下俯,双目寻视地面,身体乌黑明亮,面部、鬃毛、尾和四蹄雪白,配有绿、黄、白三色的鞍鞯。除上述三种类型外,唐三彩的造型还有房屋、亭阁、水池、假山等建筑模型。如陕西咸阳出土的三彩陶假山,不但山体峻秀,而且在假山周围还有十余人游赏交谈,充满生活气息。
初唐的三彩器以褐赭黄色为主,间以白色或绿色釉,采用蘸釉法,施釉较草率,釉层偏厚,流釉或烛泪状,釉层没有完全烧开,色泽暗淡。盛唐时期,三彩工艺明显进步,在器型品种上,除了器皿以外,出现了大量生动的三彩人俑。这时的三彩釉色润莹,赋彩自然,采用混釉技法,器皿多为内外满釉,色彩有绿、黄、白、蓝、黑等;装饰手法除了刻花、印花外,还广泛使用堆贴和捏塑;装饰内容丰富多彩,花鸟走兽无所不包。然而中晚唐时期的三彩制品每况愈下,这一有趣的现象恰好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唐代由盛至衰的历史现象。晚唐三彩多为小件,趋于单彩釉,而且釉面单薄,脱落剥蚀现象严重。安史之乱(公元755年──763年)促使唐朝迅速败落,形成藩镇割据天下大乱的局面。
这一时期的人俑塑造,风格比较明显。一改魏、晋时期秀骨清相的作风,女俑丰满富态,男俑英武得体,形象生动,体现出生活中的情景。唐代的对外经济、文化交流异常活跃,闻名于世的丝绸之路加强了对外贸易,海路贸易也日见频繁。出土的大量胡人俑印证了当时有许多外国人在中原一带生活,他们多从事商业和艺术活动。经常可以见到胡人牵着骆驼,背负着丝绸等货物,形象极其生动。在伊朗、伊拉克、埃及、俄罗斯以及印尼、日本等国家都发现了大量唐三彩器,说明唐代对外出口贸易的发达。
古陶瓷的鉴定以往都是采用传统鉴定法,即“耳、目、手”三者并用。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出现了对古陶瓷进行科技鉴定的方法,此法主要采用X-射线荧光分析、质子激发X-射线荧分析和同步辐射X-射线荧光分析法得到古陶瓷胎釉的常、微量元素,用多元统计分析等方法对数据进行处理。但无论是传统鉴定法还是科技鉴定法都有其不足之处,因此只有两种方法相结合才是鉴定古陶瓷的发展方向。
历史传承,通过对这些陶瓷品德赏析中可以联想到当时歌舞升平奢华的生活。也透过瓷器看到古代工匠的精湛技艺和智慧,相信有些是在科技迅速发展生活的我们也无法想到,无法达到的。由于经济文化的发达,制瓷业也有了很大的发展,瓷器品种与造型新颖多样,隋唐时代,不愧是我们古代发展的全盛时期。
参见《中国古代陶瓷》,文物出版社出版 1986 年 6月第 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