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届大学毕业生就业意向分析r——基于湖南农业大学食品科技学院

应届大学毕业生就业意向分析 ——基于湖南农业大学食品

科技学院的分析调查

叶子青 肖 露 李 杰

【摘 要】摘 要 目前,大学毕业生的数量迅速增加,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也日益突出。就业困难既来自外部就业压力,也来自大学毕业生自身,如综合素质不高等。而大学毕业生如何选择就业的地区、行业和职位,是需要慎重思考的问题。因此,做好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是高校的重要任务。 【期刊名称】科教导刊 【年(卷),期】2017(000)027 【总页数】2

【关键词】关键词 就业方向 就业意向地区 就业观念误区分析 就业观念改进建议

0 前言

本次调查以湖南农业大学食品科学技术学院2017届本科毕业生为调查对象,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从就业意向、意向地区、就业与专业是否对口等多个方面进行分析,应对这一严峻形势并对本校区大学生就业意向有一个比较系统的了解。本次发放调查问卷 174份,收回有效问卷 161份,有效率为92.53%。主要分析工具为Excel软件程序(说明:由于受到调查时间与范围限制,及误差等因素影响,本次调查得到的数据有一定局限性)。

1 调查结果

食品科技学院2017届学生共174人。其中男生总计61人,女生总计113人(统计详情见图1)。就业意向调查结果中,考研占47.2%,国企占13.1%,

私企占6.8%,考公务员占26.7%,另外创业、基层项目、出国的意向比例分别为1.2%、1.2%、2.5%。2017届学生英语过级情况为:四级过级率为87%,六级过级率为30%。83%学生意向就业地区为家乡本省或本市(统计详情见表1)。

1.1 考研意向调查

选择考研的学生,47%报考的是农业类综合性大学。26%的学生报考的学校为本校,因为他们认为本校命题,复习会相对容易,面试环节,老师对本校学生相对更加青睐;同时考虑到对学校环境的熟悉有利于自身今后研究的开展。报考学生中,还有少部分学生报考非对口专业,这类学生主要是通过长期的思考找到了自我的特长和兴趣点,对自己人生进行了新的规划。 1.2 考公务员意向调查

在报考公务员的学生中,93%选择国考和省考都参与。他们大多认为国考题目难度大,报考人数多,被录取的几率较小,但仍然抱着熟悉题型、熟悉笔试流程的心态而参与。对于省考,绝大部分学生抱了极大希望并付出了很长时间。 1.3 就业方向与专业调查

被调查学生中,仅有29%要求工作与专业对口,大部分学生对于工作与专业是否对口并不在乎。这体现出,学生求职中的最大困扰是对岗位的认知,所以高校在日常教学中,应该加强企业岗位的专业知识介绍,并在课余时间增加其在企业实习的机会,从而减少求职中遇到的困难。在选择就业的学生中,大部分对于就业公司的性质没有要求,但6.8%要求私企;13.1%要求国企。私营企业因运营的灵活性、决策的可控性、营销的活跃性和个人发展与职位晋升的巨大空间而受到部分学生的亲睐;而国企的稳定和保障是吸引学生的主要原因。

1.4 就业意向地区调查

毕业生返回家乡就业的意愿比较强烈。尽管大多数学生还是希望优先进入低风险、高福利的行业,也存在重城市、轻乡村的思维惯性。但是当条件不允许时,大学生对于留在欠发达区域就业已有正确的认识和积极的态度,前提是能够提供学生认为的“合理”的待遇。

2 就业观念误区分析

根据就业意向的调查,发现大学生在择业观上存在很大的误区,其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行业性就业观偏差

行业性就业观是指就业者对行业的要求。很多大学生对行业要求极高,在他们看来,行业决定人生的定向。例如,进入党政机关或事业单位后会相对稳定。所以他们在择业过程中不去其他行业而选择宁愿推迟就业。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教授梅志罡对此表示:“高素质人才进入公务员队伍或事业单位,能提高整个队伍的水平。但是所有人才都往独木桥上挤,忽略了其他行业的发展前景,造成产业发展受影响,也造成一定程度上的人才浪费。” 2.2 强烈的地域就业倾向

在调查中发现,大部分学生对就业地区有强烈的要求。在就业区域的选择中83%学生意向就业地区为家乡本省或本市,大部分原因是可以得到老一辈在人脉等方面的照顾或是对家乡的亲人的不舍。还有部分学生意向为北上广等经济发达地区,在这里,有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可能性。由此可见,学生的就业意向受到地域限制,地域性就业观对毕业生及用人单位都有很大的影响,使经济发达地区的人才过剩,而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人才稀缺。


应届大学毕业生就业意向分析r——基于湖南农业大学食品科技学院.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搜索更多关于: 应届大学毕业生就业意向分析r——基于湖南农业大学食品科技学院 的文档
相关推荐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