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考试重点提示:第四章学习动机
★重点提示
统观近几年全国各省的教师资格认证教育心理学考试,本章的考查重点是: (1)动机的含义及功能。 (2)学习动机的基本概念与种类。 (3)学习动机与学习的关系。
(4)学习动机的理论。 (5)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 ★考纲链接
1.动机的含义及其功能。(1)动机: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 (2)动机的功能:激活、指向、强化。 2.学习动机及其基本结构。
学习动机: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使行为朝向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 状态。
3.学习动机的组成:是由学习需要和诱因两个方面构成。
(1)学习需要:是学生追求学业成就的心理倾向,是社会、学校和家庭对学生的客观要求,在其头脑中的主观反 应。学习需要是学习动机产生的基础。(2)诱因:指与学习需要相联系的外界刺激物,如他人的表扬、奖励等。 4.学习动机的种类:(1)高尚的动机与低级的动机(按学习动机内容的社会意义分);(2)近景的直接性动机与远 景的间接性动机(按学习动机的作用与学习活动的关系分);(3)内部学习动机与外部学习动机(按学习动机的动力来源 分);(4)一般动机与具体动机(按学习动机起作用的范围分)。
5.学习动机与学习的关系:学习动机是影响学习行为、提高学习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但却不是决定学习活动 的唯一条件。
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一般情况下,两者的关系是一致的;学习者个性不同,学习任务的难度不同,学习 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不同;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是双向的。 6.强化理论。
(1)提出者:行为主义心理学家。
(2)观点:人的某种学习行为倾向完全取决于先前的这种学习行为与刺激因强化而建立起来的稳固联系,不断强 化则可以使这种联结得到加强和巩固,任何学习行为都是为了获得某种报偿。
(3)评价:该理论过分强调引起学习行为的外部力量,忽视甚至否定了人的学习行为的自觉性与主动性,具有较 大的局限性。
7.需要层次理论。
(1)提出者:马斯洛(美国心理学家)。,
(2)观点: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关于自我实现的需要:包括认知、审美和创造的需要。
两方面含义:完整而丰满的人性的实现、个人潜能或特性的实现
(3)教育意义:教师不仅要关心学生的学习,也应该关心学生的生活,以排除影响学习的一切干扰因素。 8.成就动机理论。 (1)提出者:阿特金森。
(2)观点:成就动机是个体努力克服障碍、施展才能、力求又快又好地解决某一问题的愿望或趋势。分两类:力 求成功动机和避免失败的动机。
(3)教育意义:力求成功者,应给与新颖的有一定难度的任务,安排竞争的情境,严格评定分数来激发学习动机; 而对于避免失败者,则要安排少竞争或竞争不强的情境,及时表扬,评价稍稍放宽,并尽量避免在公众场合指责其错 误。
9.成败归因理论。
(1)提出者:维纳(美国心理学家)。
(2)观点。①三维度: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可控制归因和不可控制归因。②六因 素: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易;运气(机遇)好坏;身心状态;外界环境。
(3)理论价值与实际作用:不同的归因可引发行为的不同表现;归因是主观的,可在合适的干预下被改变。 10.自我效能理论。 (1)提出者:班杜拉。
(2)观点。①自我效能感: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②强化:三种直接强化、 替代强化、自我强化;③期待:结果期待、效能期待。
11.学习动机的培养:(1)利用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互动关系培养学习动机;(2)利用直接发生途径和间接转化 途径培养学习动机。
12.学习动机的激发:(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教学;(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3)充分利用 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4)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1、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所选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在动机结构中所占的比重并非一成不变,在( A )附属内驱力最为 突出。
A.儿童早期 B.少年期 C.青年初期 D.青年晚期 2.个体对学习活动所要达到的目标的主观估计是( D )。 A.学习需要 B.学习动机 C.学习迁移 D.学习期待 3.学生学习是为了改变自己在班集体中的排名,这样的学习动机属于( B )。 A.认知内驱力 B.附属内驱力 C.自我提高内驱力 D.交往内驱力 4.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属于( C )。 A.内部动机 B.直接动机 C.外部动机 D.一般动机 5.林林为了获得老师和家长的表扬而认真学习,他的学习动机表现为( C )。 A.认知内驱力 B.自我提高的内驱力 C.附属的内驱力 D.求知欲 6.内部学习动机和外部学习动机的划分标准是( D )。 A.社会意义 B.动机的作用与学习活动的关系 C.个人的前途 D.动力来源 7.由个体内在需要引起的动机是( B )。 A.高尚动机 B.内部动机 C.低级动机 D.外部动机 8.阿特金森以为个体成就动机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力求成功的动机,另一类是( D )的动机。 A.追求利益 B.追求刺激 C.避免困难 D.避免失败 9.以下哪种学习动机属于内部动机( B )。 A.“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B.读书是一种乐趣 C.“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 D.“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10.学习动机的强化理论是由( C )学习理论家提出来的。 A.格式塔派 B.认知派 C.联结派 D.建构派 11.学习动机有高尚与低级之分,其划分标准是学习动机的( B )。 A.作用 B.社会意义 C.动力来源 D.个人的前途 12.来源于学生对学习内容或学习名次结果的兴趣的动机是( D )。 A.高尚的动机 B.远景的间接性动机 C.低级的动机 D.近景的直接性动机 13.与学习的社会意义和个人的前途相连的学习动机是( C )。 A.近景的直接性动机 B.内部动机 C.远景的间接性动机 D.外部动机 14.个体的成就动机中含有两种成分:( C )和回避失败的倾向。 A.追求利益的倾向 B.追求刺激的倾向 C.追求成功的倾向 D.回避困难的倾向 15.维纳认为,学习动机中“稳定的内部因素”是指( B )。 A.努力 B.能力 C.任务难度 D.运气 16.学生为了得到老师或父母的奖励而努力学习,则他的学习动机是( C )。 A.高尚动机 B.内部动机 C.外部动机 D.低级动机 17.一般说来,由( A )支配下的行为更具有持久性。 A.内在动机 B.外在动机 C.交往动机 D.无意识动机 18.需要层次理论的提出者和代表人物是( A )。 A.马斯洛 B.韦纳 C.阿特金森 D.班杜拉 19.成就动机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 C )。 A.马斯洛 B.韦纳 C.阿特金森 D.班杜拉 20.需要层次论中的成长性需要是指( A )。 A.自我实现的需要 B.归属与爱的需要 C.生理的需要 D.尊重的需要 21.学生缺乏学习动机可能是由于某种需要没有得到充分的满足,这种动机理论属于( D )。 A.强化理论 B.成就动机理论 C.成败归因理论 D.需要层次理论 22.根据维纳的归因理论,如果学生把成功归因于自己的能力,学生会感到( B )。A.惊喜和感激 B.满意和自豪 C.内疚和无助 D.学习没有积极性
23.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把认知、审美、创造的需要归入了( C )之中。 A.安全需要 B.尊重、成就需要 C.自我实现需要 D.归属和爱的需要 24.著名的耶克斯一多德森定律告诉我们,中等程度的动机激起水平对学习效果的提高( D )。 A.也是中等 B.不利 C.关系不大 D.最有利 25.教师对所有的对象都抱有较高的期望和肯定以提高教育效果,其运用的是( C )。 A.晕轮效应 B.有晕效应 C.罗森塔尔效应 D.名人效应 26.需要层次理论是( D )提出的。 A.罗杰斯 B.班杜拉 C.奥苏泊尔 D.马斯洛 27.“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样的学习动机属于( C )。 A.近景性内部动机 B.近景性外部动机 C.远景性内部动机 D.远景性外部动机 28.根据维纳的两维成败归因理论,属于稳定的内在原因是( A )。 A.能力 B.努力 C.任务 D.运气 29.学习效率和动机水平之间存在( C )。 A.线形关系 B.u 型关系 C.倒 u 型关系 D.平行关系 30,由于对学习活动的社会意义或个人前途等原因引发的学习动机称作( A ) A.远景的间接性动机 B.社会性动机 C.直接性动机 D.志向性动机 31.一般来说,由(C)支配下的行为更具有持久性。 A.交往动机 B.外在动机 C.内在动机 D.无意识动机 32.如果个体对成功或失败作任务难度归因,从归因因素角度讲,这种归因属于( C )。
A.外部、不可控和不稳定归因 B.外部、可控和稳定归因 C.外部、不可控和稳定归因 D.外部、可控和不稳定归 因
33.下列哪位不是最早集中研究成就动机的心理学家?( D )。 A.默里 B.麦克里兰 C.班杜拉 D.布鲁纳 34.认知内驱力属于( A )。 A.内部动机 B.外部动机 C.直接动机 D.同接动机 35.关于学习动机的激发,美国心理学家耶克斯和多德森认为,( C )程度的动机激起水平最有利于学习效果的提高。 A.低等
B.一般
C.中等
D.高等
36.下列情境中代表内在动机的情境是( D )。 A.王老师对张华的数学测验成绩表示满意 B.学生把当前的学习和国家的利益联系在一起 C.老师表扬爱劳动的学生 D.王佳每天独自听音乐 37.首先提出自我效能感理论的心理学家是( A )。 A.班杜拉 B.麦克里兰德 C.奥苏伯尔 D.阿特金森 38.对学习内容感兴趣丽形成的动机,可称为( A )。 A.近景的直接性动机 B.兴趣性动机 C.情趣动机 D.直接性动机 39.由于个体的内在的需要引起的动机称作( C )。 A.外部学习动机 B.需要学习动机 C.内部学习动机 D.隐蔽性学习动机 40.由于外部诱因引起的学习动机称作( A )。 A.外部学习动机 B.诱因性学习动机 C.强化性动机 D.激励性学习动机 41.如果一个家长想用看电视作为强化物奖励儿童认真按时完成作业的行为,最合适的安排应该是( D )。 A.让儿童看完电视以后立即督促他完成作业 B.规定每周看电视的适当时间 C.惩罚孩子过分喜欢看的行为 D.只有按时完成家庭作业后才能看电视 42.根据成就动机理论,力求成功者最可能选择的任务的成功概率为( B )。 A.25% B.50% C.75% D.100%
43.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在动机结构中所占的比重并非一成不变。在(A)附属内驱力最为突 出。
A.儿童早期 B.少年期 C.青年期 D.成年期
44.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新的学习需要可以通过两条途径来形成,利用( A )主要应考虑的就是如何使学生原有 学习需要得到满足。
A.直接发生途径 B.直接转化途径 C.间接发生途径 D.间接转化途径
45.根据学习动机的社会意义,可以把学习动机分为( C )。 A.社会动机与个人动机 B.工作动机与提高动机 C.高尚动机与低级动机 D.交往动机与荣誉动机 二、填空题:把答案填在题中横线上。
1.与学习动机中其他内驱力相比,附属内驱力会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步_降低_。
2._诱因_是指能够激起有机体的定向行为,并能满足某种需要的外部条件或刺激物。 3.班杜拉把强化分为三种:直接强化、_替代性_强化和自我强化。
4.影响自我效能感形成的最主要的因素是_个体自身行为的成败经验_,同时,归因方式也影响到自我效能感的形成。 5._替代性强化_是观察者因看到榜样受到强化而如同自己也受到强化一样,是一种间接的强化方式。 6.马斯洛提出人有五种基本的需要,最高级的需要是_自我实现的需要_。 7.自我效能感指人们对自己能否成功地从事某一行为的_主观判断_。 8.学习动机的两个基本成分是_学习需要_和学习期待。 9.归因理论是从_结果_来影响行为动机的。 10.自我效能感理论的创立者是_班杜拉_。
11.班杜拉认为,人的行为受行为的_结果_因素与先行因素的影响。 12.学习需要的主观体验形式是学习者的学习意向或_学习愿望_。
13.学校情境中的成就动机主要是由以下三方面的内驱力组成,即_认知内驱力_、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 14.期待包括结果期待和_效能_期待。
15.动机有激活、指向和_强化_三个基本功能。
16.需要层次理论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在动机领域的体现,其代表人物是_马斯洛_。
17._效能期待_指个体对自己能否实施某种行为的能力的判断,即人对自己行为能力的预测。 18.到了青年期,_认知内驱力_和自我提高内驱力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动机。 19.高尚的学习动机的核心是_利他主义_。 20.归因理论的提出者是_韦纳_。
21.成就动机理论认为_避免失败者_倾向于选择非常容易或非常困难的任务。 22.成就动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_阿特金森_。
23.根据学习动机的_作用与学习活动的关系_,可以将学习动机分为近景的直接性动机和远景的间接性动机。 24.马斯洛认为,在人的需要层次中最基本的需要是_生理需要_。
25.积极诱因使个体产生积极行为,_趋近或接近_某一目标;消极诱因则使个体产生负性行为,远离或回避某一目标。
26.根据学习动机的动力来源,可将学习动机分为_内部学习动机和外部学习动机_。
27._学习动机_是指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 动力。
28.学习动机的强化理论是_行为_主义学习理论家提出的。
29._自我强化_即学习者根据一定的评价标准进行自我评价和监督,来强化相应的学习行为。 30.阿特金森认为成就动机可以分为力求成功的动机和_避免失败_的动机。 31.“身教重于言教”是_替代性强化_的作用在教育实践中的表现。
32.从动机的生理基础来看,动机最佳水平应是_中等_程度的激活或唤起,此时对学习具有最佳效果。 33._替代性强化_是通过一定的榜样来强化相应的学习行为或学习行为倾向。
34.作为学习动机的基本构成要素,能够激起有机体的定向行为,并能满足某种需要外部条件或刺激物叫_诱因_。 35.在儿童早期,附属内驱力最为突出;到儿童后期和少年期,_赢得同伴的赞许_就成为一个强有力的动机因素。 36._学习期待_是静态的,诱因是动态的,它将静态的期待转换成目标。 37.根据学习动机内容的社会意义,可分为_高尚的和低级的_的动机。
38.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并不是直接的,它们之间往往以_学习行为_为中介,而学习行为又不单纯只受学习动 机的影响,它还要受一系列主客观的因素的制约。
39.一般说来,强化起着增进学习动机的作用,_惩罚_一般起着削弱学习动机的作用,但有时也可使一个人在失败中 重新振作起来。
40._成就动机_是个体努力克服障碍、施展才能、力求又快又好地解决某一问题的愿望或趋势。 41._问题情境_指的是具有一定难度,需要学生努力克服困难,而又是力所能及的学习情境。
42.美国心理学家维纳对行为结果的归因进行了系统探讨,并把归因分为三个维度: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稳定性归
因和非稳定性归因,_可控制归因和不可控制归因_。
43.美国心理学家维纳发现人们多将活动成败的原因即行为责任主要归结为六个因素: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 易、_运气好坏_、身心状态和外界环境。
44.学习动机的理论有:强化理论,需要层次理论,成就动机理论,_成败归因理论_及自我效能感理论。
45.马斯洛认为人的基本需要有五种,由低到高排列依次是: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_归属和爱的需要_、尊重的 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三、简答题。
1.简述动机及其功能。
答:所谓动机,是指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它具有三种功能: 一是激活功能;二是指向功能;三是强化功能。 2.简述奥苏伯尔的学习动机内驱力。
答:奥苏伯尔认为,学校情境中的成就动机主要由以下三个方面构成:
(1)认知内驱力。认知内驱力是一种要求理解事物、掌握知识、系统地阐述并解决问题的需要,作为目标,从知识的 获得中得到满足,是学习的内部动机。
(2)自我提高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是指个体由自己的学业成就而获得相应的地位和威望的需要。指向知识和学习 任务的结果,而是把学业成就看做是赢得地位和尊重的根源。
(3)附属内驱力。附属内驱力是指个体为了获得长者(如教师、家长等)的赞许和同伴的接纳而表现出来的把工作、学 习搞好的一种需要。它不是直接指向学习任务本身,也不把学业成就看做是赢得地位的手段,而是为了从长者或同伴 那里获得赞许和接纳。
自我提高和附属的内驱力都不直接指向学习任务本身,是一种间接的学习需要,属于外部动机。认知内驱力、自我提 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在动机结构中所占的比重并非一成不变,通常是随着年龄、性别、个性特征、社会地位和文化 背景等因素的变化而变化。在儿童早期,附属内驱力最为突出。到了儿童后期和少年期,赢得同伴的赞许就成为一个 强有力的动机因素。而到了青年期,认知内驱力和自我提高内驱力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动机。 3.简述学习动机的种类。
答:(1)近景的直接性动机和远景的间接性动机;(2)内部学习动机和外部学习动机。 4.简述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答:马斯洛认为人的基本需要有五种,由低到高排列依次是: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 要,自我实现的需要。生理需要是最基本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最高级的需要,包括认知、审美和创造的需要。 5.谈谈如何自我激励学习动机。
答:(1)培养自己的学习兴趣。兴趣可分为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直接兴趣是指由学习过程本身和知识内容本身直接 引起的兴趣。比如,材料内容的新颖,引人入胜;教师的讲解富有启发性;或学习成绩优异所引起的兴趣。这种兴趣 是强烈的、稳定的。间接兴趣是指学习活动的社会意义和对学习活动的目的性的追求所引起的兴趣,它反映着社会性 需要。如果学习者没有间接兴趣,将会丧失学习的决心和毅力。
(2)发挥学习的独立性。独立性意味着一个人具有学习的动机,自我调节情绪和行为,而且当情境有所变化时,仍能 保持真实的自我概念。独立性还意味着一个人在行动之前,不太靠外部的强化,如外部的奖励。因为自己激发的内部 动机将持续地支持着人的学习活动。
(3)探究自身学习过程及其成绩。美国心理学家布克等人对大学生的实验
研究表明,学生知道自己的学习成绩,其进步的情况比不知道的要好,这就是说,学习者理解自己的学习过程及其结 果,是自我激励的一种有效的方法。青年学生必须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
(4)树立正确人生观,培养高尚的动机。一切学校的教育和教师的示范作用,都必须通过青年学生的自我教育来实现, 即通过他们的自我认识、自我评价和自我调节才能转变为自己的人生价值观。价值观是个性心理结构中处于最高层次 的东西,它是个体在大量认识和实践活动中建立起来的,也是在克服内部和外部冲突的过程中逐渐增强和稳定下来的。 所以,要培养高级动机不是一朝一夕之功。
总之,青年学生要深刻地认识社会的需要和社会的期望,进行自我定向,才有可能激发自身内部的高尚动机。在确定 奋斗目标时,不妨看得高一点,让它在高处召唤,从而竭尽全力。
6.联系教学实际谈一谈如何根据学习任务的难度,恰当控制学生的动机水平。
答:教师在教学时,要根据学习任务的不同难度,恰当控制学生学习动机的激起程度。在学习较容易、较简单的课题 时,应尽量使学生集中注意力,使学生尽量紧张一点;而在学习较复杂、较困难的课题时,则应尽量创造轻松自由的 课堂气氛,在学生遇到困难或出现问题时,要尽量心平气和地慢慢引导,以免学生过度紧张和焦虑。 7.谈谈学习动机与学习需要和诱因之间的关系。